时间:2022-08-22 23:58:06 | 浏览:750
作为“元宇宙”的入场券,数字藏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金融机构入场。
近期,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入局元宇宙新赛道,推出面向用户的数字藏品。“职场加油鸭”“大眼萌的小茄子”……多样的数字藏品吸引了不少用户的目光。
业内人士分析,银行入局数字藏品新颖又有热度,有利于吸引用户和流量,并强化自身数字化转型。
多家银行入局数字藏品赛道
8月10日,南京银行发布首套数字藏品,以IP“你好鸭”为形象基础,下设“赛博朋克鸭”等五大系列,由腾讯至信链提供可信权益证明。同日,光大银行协同新华网推出小茄子数字藏品,涵盖美丽中国、生态多样、低碳行动三大类共32款数字藏品。
据了解,“你好鸭”是南京银行结合南京特色“吃鸭”文化以及新生代潮酷活泼的网络文化提炼而成的网络品牌IP形象,是一只可以与年轻客群亲切沟通对话、并能持续为客户传递美好福利的“萌鸭”。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光大银行
在数字藏品赛道,百信银行较早入场。2021年12月,该行就发布业内首个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百信银行小鲸喜”微信小程序,推出首位虚拟数字员工艾雅。
今年1月,微众银行推出虎年数字藏品“福虎”,北京银行推出以“小京”形象为基础的“京喜小京”数字藏品,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发行农行小豆Q版城市英雄系列数字藏品;2月,宁波银行上海分行推出数字员工“小宁”,西安银行推出“纳福虎”头像数字藏品……此后,银行未停止入场步伐。
从目前银行发售的数字藏品来看,当下银行推出数字藏品主要以营销宣传为主,目的是为银行引流、获客。
光大银行在领取数字藏品须知中提到,藏品为限量免费发行,不得用作商业,不得进行炒作、欺诈等非法交易;华夏银行郑州分行也在其推出的“郑小夏”数字藏品公告中表明,藏品仅作为收藏,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炒作和有偿转售等违规行为。
据36氪研究院报告,数字藏品概念前卫,对年轻消费者有较强的吸引力,数字藏品的品牌营销的价值可通过拓展营销方式和品牌价值变现实现。通过抽奖、节日等创新互动模式,传递品牌文化,提升影响力的同时,也可将数字藏品绑定部分权益,提高用户粘性。
数字藏品平台爆发式增长
亿欧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藏品市场规模为1.5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150亿元。腾讯、阿里、网易和百度等互联网大厂积极布局自身联盟链,如阿里蚂蚁链、腾讯至信链,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数字藏品平台。
数字藏品平台主要是面向消费者,将藏品销售到客户,如银行直接对接用户售卖数字藏品。据《数字藏品应用参考》数据,截至今年7月,国内数字藏品平台已超过700家。
2021年5月,阿里巴巴率先布局数字藏品业务,上线的敦煌幸运飞天NFT皮肤迅速告罄。腾讯旗下的NFT交易平台“幻核”也于当年8月正式上线,是中国数字藏品最早期的开拓者。
平台中,有的仅提供数字藏品销售渠道,不支持交易及转赠,类似电商平台,如幻核;有的支持藏品作为二手商品转赠,如阿里鲸探,也有的可以二手藏品交易形式直接交易藏品,如唯一艺术、ibox链盒等。
东北证券分析师宋雨翔指出,未来数字藏品产业的核心聚焦在平台端。平台直达终端客户,具有用户运营优势,再通过转赠交易等玩法增加用户参与粘性,获取收益。
不过,在数字藏品热潮下,不少非官方交易平台乘机入局,允许用户对购入的数字藏品进行自主定价和转卖,这也为数字藏品炒作埋下了隐患,带来了合规化风险和挑战。
今年7月,根据《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国家网信办公布了348个备案编号,其中包括近百家数字藏品相关企业,超过150个数字藏品相关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去币化和去金融化将成为数字藏品行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数字藏品只有熬过合规化过程中的“阵痛”,才能在国内真正站稳脚跟。
编辑:郑雅烁
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8月15日发布了季度投资组合更新,披露了其截至6月30日的美国股票持有量。仅在过去六周内,该头寸的价值就从1220亿美元跃升至1550亿美元,苹果股价在此期间反弹了27%。
A股规模最大银行ETF(512800)翻红,现涨048%,截至10:57,成交额达157亿元。上交所数据显示,银行ETF(512800)最新融资余额达1174亿元,持续维持上市以来高位。截至8月16日,已有张家港行、常熟银行、江阴银行、南京银行4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2022年半年报。
8月18日,平安银行披露2022年半年报,上半年资产总额51,087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8%。实现净利润22088亿元,同比增长256%。2022年上半年,零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1402亿元,同比增长44%,零售业务净利润11065亿元。
而且理财经理推销理财产品也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如果能推销一些比较好的产品,还是对投资者有利的。另外,在银行买理财,银行还会先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这可以让投资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理财风险承受力,方便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进入运作报告披露期,财联社记者梳理后发现,与去年末相比,今年上半年部分理财产品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出现下降,且个股轮动频率也较以往有所加大。部分理财产品微调权益资产比重具体来看,以某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的一款权益类产品为例,截至今年半年末,该产品穿透后的权益类资产占比为2810%,而在今年一季末、去年末分别为3523%、3313%,年内累计降幅为713个百分点。
8月以来,包括中银理财、招银理财、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深圳农商行等多家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称,下调多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幅度多为10BP或以上。贝塔研究院相关人士也对记者称,目前很多投资者的思维还是将业绩基准看作是未来会兑付的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收益未达标甚至破净时内心无法接受,并向监管机构投诉。
每经记者:李玉雯每经编辑:廖丹每经记者注意到,近期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了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例如,中银理财的“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7”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由270%-400%(年化)调整至250%-380%(年化);
而安全性较高的理财,年收益率大多在2%—3%之间,超过3%的还是比较少的,超过4%的基本没有。因为银行存款的期限最长也就是5年,超过5年的最多也就只能按5年期的利率计息。因为银行存款的期限最长也就是5年,超过5年的最多也就只能按5年期的利率计息。
截至2021年末,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任务,特别是中小银行已按时完成整改工作,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目前各大银行历史上的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实际表现来看,低风险理财产品仍然是比较安全的,尤其是R1的安全性非常高。
事实上,不仅是李先生,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上晒出了自己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经历,并直呼“被‘理财刺客’刺了一剑”。专家观点普益标准研究员雷文杰:投资者要理性地看待理财产品净值的短期波动,避免受情绪驱动,产生“羊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