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炒到上百万的数字藏品,还有人买吗?

时间:2022-08-27 22:07:10 | 浏览:600

90 后画家吕亚东最初关注到国内的数字藏品,是在去年 8 月。当时,国外数字艺术家 Beeple 的 NFT 加密艺术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已经在佳士得拍出近 7000 万美元的高价,国内一些知名

90 后画家吕亚东最初关注到国内的数字藏品,是在去年 8 月。

当时,国外数字艺术家 Beeple 的 NFT 加密艺术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已经在佳士得拍出近 7000 万美元的高价,国内一些知名艺术家的早期项目也已经上线,制造了一波话题和热度。

吕亚东对此感到困惑——他不理解什么是 NFT、数字藏品,为什么能卖得那么贵,以及自己如何参与其中。

他找到正在筹备 NFT 创业项目的付饶,咨询如何将自己的作品做成数字藏品并能卖出去。双方合作之后的七八个月时间,由吕亚东原创的一套熊猫主题系列数字藏品一共赚了 55 万元。而在这之前,他卖过最贵的一张画,售价是 3 万块钱。

回到吕亚东最初的疑问,要理解什么是「数字藏品」,绕不开起步于国外的 NFT。

「本土化的 NFT」——这是许多人对「数字藏品」的理解。这个概念最初在国内市场引起关注是在 2021 年 6 月,支付宝与敦煌美术研究所联合发行了「敦煌飞天」和「九色鹿」两款 NFT 付款码皮肤,每款限量 8000 份,初始发行价是 9.9 元加上 10 个支付宝积分。

「敦煌飞天」和「九色鹿」两款 NFT 付款码皮肤。图片源自网络


这两款 NFT 皮肤发售当天在社交媒体刷屏,引发了一轮抢购热潮,有人在二手交易平台上高价求购,最高价格炒到了 100 多万,平台方随即下架了相关商品。

两个月后,腾讯旗下的 NFT 发售平台「幻核」App 正式上线,各家大厂开始相继布局 NFT。

但今天各大平台已经不再使用 NFT 的叫法,转折点发生在 2021 年 10 月——出于合规考虑,蚂蚁与腾讯的 NFT 平台上全部作品更名为「数字藏品」,「NFT」的说法就此隐去。

称呼的变更弱化了「数字藏品」的金融化属性,突出文创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合规风险。

此后,数字藏品在国内持续升温,玩家、平台、IP 方、品牌方、各类中间服务机构跑步进场,市场热度在今年春节前后的二三月份达到高潮。

直到现在,各类品牌、文旅、科技、潮玩等领域发行数字藏品的新闻仍接连不断,平台数量也在上涨,但市场反应已经进入冷静期。那些流传在「数藏圈」的暴富神话,也在热度平息后回归现实。

在国外,NFT 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推动 Web3 概念落地的应用场景。转向国内,这波数字藏品的 NFT 本土化改造浪潮,在监管合规的打磨之后,或许为 Web3 落地中国提供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买到就是赚到」

如果给国内数字藏品的发展拉一条时间轴,2021 年 10 月正式从 NFT 更名为「数字藏品」之前,可以算作早期阶段。

夜雪属于早期进场的玩家。2021 年七八月份,他在蚂蚁旗下数字藏品平台「鲸探」App 上购买了自己的第一件藏品——一幅齐白石的画作,售价 19.9 元。他想着这个价格不高,买了也不会吃亏,买到手可以看看这究竟是什么。

「一开始是想当收藏家的。」夜雪之所以对数字藏品感到好奇,是因为他在 2013 年接触到了加密货币,一直关注区块链技术。NFT 最初在国外火起来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将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应用场景。当国内的数字藏品兴起时,他便开始关注。

早期玩家中,不乏像夜雪这类带着好奇心和兴趣买来一试的群体。但就像其他收藏圈一样,大部分长期活跃的玩家会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其中不少抱有投机的目的。

更名为「数字藏品」之后,行业进入升温期,二级市场价格一路上涨,直到 2022 年春节前后的二三月份达到高峰。

今年 2 月,国内数藏市场最火热的时候,在开通二级交易市场的头部数藏平台「唯一艺术」上,一些热门藏品的价格被炒到了平台设置的价格上限 99999 元。

通常来说,平台发售一款新的数字藏品,售价区间大多设定在 9.9 元、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在炒作效应的助推下,买家抢到藏品之后,转手便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价格可以翻到十倍、百倍甚至上万倍。

极客公园发现,一些小平台的用户拉新大多依靠创世作品空投、注册送盲盒、优先购赋能、开通二级市场等玩法和噱头,这意味着用户初始进场拿到藏品大多不需要真的付出金钱成本。

也就是说,只要抢到一款热门藏品,就可以立马高价变现套利,成本和风险都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手头上有几件头部藏品,当时转手就能实现一夜暴富。